疾病介绍
Friedreich于1863年首先报道,因多数患者起病于成年前,侵犯脊髓后索及侧索为主。故称少年脊髓型共济失调及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。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是共济失调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。 临床表现:多数在儿童及少年期(5-18岁)起病,婴幼儿偶见,最迟至30岁。首发症状为两下肢共济失调,行走不稳,步态蹒跚,易于跌倒,站立时两腿分得很宽,左右摇晃。继而发展到双上肢共济失调,动作笨拙,取物不准,意向性震颤,言语不清或爆发性言语,视听力减退,反应迟钝。双下肢肌无力,少数病例可有瘫痪。水平性眼震居多。 治疗:本病无特效治疗。轻病人可予支持疗法、功能训练。严重畸形者拟手术矫治;毒扁豆碱、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有一定近期疗效。 疾病描述Fredreich型共济失调是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最常特发性变性疾病,由Friedreich(1863)首先报道。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人群患病率2/10万,近亲结婚发病率高达5.6%-28%。本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,如儿童期发病,肢体进行性共济失调,伴锥体束征、发音困难、深感觉异常、脊柱侧突、弓形足和心脏损害等。症状体征1、通常4-15岁起病,偶见婴儿和50岁以后起病者,男女均可受累。首发症状为进展性步态共济失调,步态蹒跚、左右摇晃、易于跌倒;2年内出现双上肢共济失调,表现动作笨拙和意向性震颤;在此早期阶段膝腱反射和踝反射消失,出现小脑性构音障碍或爆发性语言...
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
相关文档
